位于屏锦镇的梁平木版年画传承基地,是徐家辉的心安处。在这里,他凭借着一把雕刀、一套雕版、一卷画稿,将一幅幅年画镌刻在木板上,守护传承着这段独具魅力的文化记忆。
徐家辉是国家级非遗梁平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,也是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。多年来,他醉心于制作梁平木版年画的世界里,用四十余年的匠心时光,慢慢打磨技艺、淬炼心性,用古色古香、色彩斑斓的年画“回报”时光与岁月。
近日,徐家辉在印制梁平木版年画。
“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制作木版年画的手艺人,先后创立了‘德合泰’‘和盛友’‘信立号’等年画名号,从小耳濡目染的我,对年画有着强烈的兴趣,10岁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木版年画,开启了自己的年画制作之旅。”徐家辉回忆道。
学艺不易,守艺更难。经过七年的勤奋学习,17岁的徐家辉学成年画制作技艺,神话故事、戏曲故事等年画制作不在话下,但现实问题让他犯了难:做年画挣不到什么钱,一幅画只能卖几毛钱,还不足以支撑年画制作花销,也养不了家,怎么办?
徐家辉带着对年画的不舍前往重庆打工,喷漆、修车……在空闲时间就制作年画。1996年,徐家辉带着一笔钱,回到梁平,继续制作热爱的木版年画。为进一步支撑年画的花费,他还在屏锦镇街上开了一家建材商铺,一边做生意,一边摸索制作年画。
雕版。
一雕一刻,一印一刷,一幅木版年画就成了?其实不然,年画制作工艺非常考究。“每张纸用特殊手艺自制,雕版套色一色一版,颜料用植物熬制,且一幅完整的年画需要经过雕版、蒸纸、刷泥、套印、上色等近30道工序。要想完成的作品美观好看、充满神韵,在画稿描样、雕刻木版、手工印刷等步骤,细节处理必须一丝不苟。”徐家辉说。
近日,徐家辉和妻子在察看雕版情况。
徐家辉告诉记者,一幅大尺寸的年画,前前后后要印十几次颜色,耗时两三个月,流程很是复杂,勾、刻、印、画更是耗时漫长,于是心静、心细、坐得住便成了制作者完成年画必须具备的素质,但只有秉承着传统年画复杂的技巧,才能做出层次分明、浓艳厚重的年画。
近日,徐家辉(中)给前来参观的摄影师介绍梁平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。
木版年画多取材于世俗生活,讲述历史故事、展现民俗风情、刻画各色人物等,内容包罗万象。跟其他地区的年画不同,梁平木版年画的独特之处融合在每个环节里。例如:上色时用拇指涂抹颜料,在人物脸庞中轻轻一抹,纸上人物立刻生动形象,这一过程叫“开脸”,这也赋予了年画不一样的灵气。
梁平木版年画。
能讲故事、讲好故事,是木版年画的灵魂所在。“木版年画需要在传承中创新,通过丰富内容、开发文创等形式,不断对作品进行创新,持续为木版年画注入新的活力,赋予梁平木版年画更多可能性,才能让传统艺术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。”徐家辉说。
为了保护和传承好梁平木版年画,制画之余,徐家辉还在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担任客座讲师,教授传统技艺课程,学生至今已有数千人。同时,徐家辉还积极参加各种展示展演活动,全方位宣传和推广梁平木版年画,扩大梁平木版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。
近日,徐家辉教市民印制梁平木版年画。
“坚守年画制作技艺,对我来说,是一份幸运,更是一种选择。”徐家辉说,年画是梁平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,它藏着风俗,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民俗故事,饱含着人们对生活满满的憧憬与希望,他相信,今后梁平木版年画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,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五彩斑斓。
文 梁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晓庆
图 梁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熊伟
编辑 刘媛
审核 曾钰洪
编委 李春燕
欢迎广大市民提供新闻线索,来稿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、联系电话,务必确保新闻真实性。投稿邮箱:lpsjb2006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