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时间2024年5月21日10时35分,虎城镇“70后”刘应安带着“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——重庆·梁平”手幅成功登顶海拔8848.86米的世界第一高峰——珠穆朗玛峰。
刘应安带着“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——重庆·梁平”手幅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。
从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那一刻,刘应安在寒风凛冽的“世界之巅”,坐于皑皑白雪间,展开带有“重庆·梁平 勇登高峰”“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——重庆梁平”字样的手幅,向全世界推介自己的家乡,祝福梁平越来越好。
“我不仅实现了多年来登顶的梦想,更完成了把梁平的名字带上珠峰的愿望。”刘应安说,去年他登马纳斯鲁峰时发现,登山爱好者们准备的食物大都是日本的预制菜,却没有中国的。于是,在登珠穆朗玛峰之前,他在网上找logo打印了手幅,希望在登顶之际让全世界知道中国预制菜,希望更多人看到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——重庆梁平。
刘应安手举“重庆·梁平 勇攀高峰”手幅。
“想去山的那边看一看”
这是刘应安第一次登顶珠穆朗玛峰,亦是梁平人的第一次。
据了解,刘应安是虎城镇砂石社区七组人,今年48岁,是亿美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。工作之余,他不断挑战攀登高峰,期间成功登上海拔8163米的马纳斯鲁峰、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、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、海拔5588米的那玛峰……登山磨炼了他的意志、锻炼了他的体力,也拉近了他与“世界之巅”的距离。
谈及为何会爱上登山,刘应安告诉记者:“我记不清第一次爬山是几岁,只记得很小的时候,经常听妈妈讲:山那边在下雨了。山那边是哪里,为什么山那边会下雨,那边景色如何?让我非常好奇。”
儿时,出生在虎城山里的刘应安,怀揣着好奇问妈妈。妈妈告诉他,山那边的秘密,等着他长大后自己走出去了解。
就此,刘应安对起伏的虎城山峦有了特殊的情感。他和小伙伴们向着“秘密”的方向一起爬山,一起长大。
“从小,哥哥就喜欢挑战,他经常带着我们翻山越岭。长大后,他酷爱户外运动,这几年,他又迷上了登山,每年都会抽空去登一座山。”刘应家是刘应安的弟弟,他说,现在登山的安全性有保障,家人都支持他不断勇攀高峰。
“我迷上登山始于八九年前,我想给儿子准备一个有意义的礼物,迎接他即将成为10岁小伙子。”刘应安说,正好那段时间他听闻一个13岁德国小女孩成功登顶海拔5430米的半脊峰,便当即决定,带儿子去挑战。
这是父子俩第一次挑战高峰,攀登过程中收获了沿途珍贵的风景,心态也发生了变化。“登半脊峰锻炼了儿子的体能和意志力,也让我爱上了攀登的感觉。这种感觉会给低谷时的自己,增添破除万难的鼓励和不断攀向更高峰的动力。”刘应安动容地说。
“挪一步,再挪一步”
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,被称为“世界第三极”。目前,绝大部分登山者会选择两条传统路线:尼泊尔一侧的南坡路线和中国一侧的北坡路线。
刘应安拍摄的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沿途风景。
“攀登珠穆朗玛峰,是登山界的天花板;登顶珠穆朗玛峰,是每一位登山爱好者的终极梦想。”刘应安说,他登顶珠峰的梦想源于对山那边景象的执着,源于登顶一座又一座高峰给他带来的满足。
“按照尼泊尔有关部门的规定,只有成功登顶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后,才有资格攀登珠穆朗玛峰。”刘应安告诉记者,自从登完半脊峰后,他就开始规划攀登珠穆朗玛峰。今年是他的本命年,他下定决心登顶珠峰,给自己一个难忘的“礼物”。
一切准备就绪!4月15日,刘应安瞒着父母从梁平虎城出发,历时3天辗转到达尼泊尔,落地卢卡拉机场,徒步开启为期19天的两次分组拉练。为了增强高海拔适应性,他在不佩戴氧气面罩的情况下攀爬雪山、冰川行走、磨炼意志。
刘应安拍摄的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沿途风景。
刘应安回忆,徒步到大本营的路上,他们经过了一片墓志铭,大概有300余块,其中不乏有写着汉字的:“梦想无惧,爱无止境”“像一颗彗星,燃烧着划过夜空,稍纵即逝”“他们摆脱了尘世的枷锁”……刘应安一一阅读这些墓志铭,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,他沉默地想:“我要是遇难了,谁来给我留墓志铭?留了墓志铭,来悼念我的人会是谁?”
刘应安边徒步边思考,暗自下决心:一定要安全回来,不要留墓志铭!
刘应安拍摄的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沿途风景。
抱着这份信念,他打起精神,大步向前,到达海拔4915米的罗布切时,刘应安再次遇到难题。“当时我是崩溃的,每晚睡在冰上,冻伤、拉肚子、疲惫让我生不如死。我萌生过放弃的念头,但我不能放弃。”刘应安坚定地说。休整以后,他身体好转,继续前进。
昆布冰川是从南坡登珠穆朗玛峰者的必经之路,由于冰川结构不断变化,这里被公认为南坡攀登路线中最危险的地段之一,因此也有几百名登珠峰者葬身此地。刘应安途经此地,心理再次深受打击、生命再次受到威胁。
“越往上攀登,路上的植被就越稀疏,空气也越稀薄,能见到的人也越少,只有矗立着的雪山和脚下的路一直在。”刘应安感慨道。
5月6日,刘应安完成拉练。
5月17日凌晨,在夏尔巴向导的带领下,他开始向珠穆朗玛峰进发。
5月18日,到达海拔6500米的C2营地。
5月19日,到达海拔7200米的C3营地。
5月20日,到达海拔7950米的C4营地。
珠穆朗玛峰C4营地,登山者在帐篷里休息。
雪山静静屹立着,见证着攀登者的坚持和执着。在珠穆朗玛峰深邃幽暗的黑夜中,刘应安看到了璀璨壮美的漫天星辰,在冰冷狂烈的暴风骤雪中,他切身感受到了艰难前行的含义。佩戴着被冻住的氧气面罩,思念着一个又一个放弃的伙伴,刘应安来不及细数已经爬过多少裂缝,越过多少冰川,只知道要挪一步,再挪一步,顶峰就在前方。
“攀登至8500米时,我们艰难经过宽度仅够一个人通过的冰雪山路,有两名登山者不慎滑倒坠落。”刘应安言语颤抖,满是哽咽,他说,在大自然面前,人类是无比渺小的,要去尊重它、敬畏它。
再一次的打击,让精疲力尽的刘应安无比煎熬,他望着抬头就能看见的峰顶,心情复杂。他要放弃了吗?“不,我不能放弃!再挪一步就到了。”刘应安说,这一挪,他咬牙爬了2个多小时。
北京时间5月21日10时35分,历经千辛万苦的刘应安如愿站在8848.86米的“世界之巅”!
珠穆朗玛峰希腊里台阶,刘应安自拍留念。
“60岁前,我想完成一个新目标”
5月24日,刘应安在珠峰大本营发了一个朋友圈:登山是挑战,是修行,是对话,是转变,也是妥协。回溯登顶的心路历程,他说:“人生会遇到很多个困难,就像8500米一样,让人看得到顶峰却挪不动脚。这时,可以慢,但不能停,挪一步,再挪一步,就是人生新高度。”
5月28日,身体恢复正常的刘应安回到虎城镇,见到父母那一刻,他们泫泪相拥。
5月28日,刘应安和父母分享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难忘经历。
“我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。”刘应安和父母分享此次难忘的经历,他说,此次顺利登顶,罕见的气候窗口期助了他一臂之力,感谢珠峰女神的接纳。
他拿出手机和父母一起翻看在珠穆朗玛峰上拍摄的照片和视频。他说,攀登路上,低温、高原反应、缺氧、死亡……让他冲顶之路艰辛无比,但众山匍匐脚下、四周宛若仙境的极致美景给了他莫大的抚慰和鼓励。
“我有一个新目标:60岁以前,完成‘7+2’(即攀登七大洲最高峰,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)。”刘应安开始了新规划,他的人生要像他微信朋友圈的签名一样:每一步,都是未知的征途……
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文 梁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茜
图 梁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柔
视频 梁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洁
编辑 王晶晶
审核 曾钰洪
编委 李春燕
欢迎广大市民提供新闻线索,来稿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、联系电话,务必确保新闻真实性。投稿邮箱:lpsjb2006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