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平融媒讯(文/图/视频 记者 周洁)清明雨后,万物萌发。4月6日,在位于文化镇合家村近50亩的麦冬种植基地里,农户们抢抓农时,采收、翻土、起垄,一派热火朝天的春耕景象,以“小药材”撬动大产业,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能。
4月6日,文化镇合家村,村民在麦冬种植基地里采挖麦冬。
“现在麦冬开始鼓根,果型饱满圆润,是采收的最佳时节。我们每亩地大概能采收2000斤到2500斤的鲜货。”基地负责人王昌德一边告诉记者,一边用小锄头将麦冬挖出,抖掉多余泥土后,排列成行进行初步晾晒。
作为药食两用的特色经济作物,麦冬具有滋阴润燥、清心除烦、益胃生津的功效,深受市场青睐。王昌德告诉记者,基地种植的是有机麦冬,价格比普通麦冬要高20%至40%,不仅可以卖鲜货,还能晒干了卖。
4月6日,文化镇合家村,村民在麦冬种植基地里采挖麦冬。
“今年麦冬的单价为一斤12元至18元,亩产值在35000元左右。”王昌德说,“我们采用了麦冬玉米套种的方式,在麦冬之外每亩地还能收获800斤左右玉米,一块地得到两份收入。”王昌德表示,套种玉米,不仅能增加部分收入,还能用玉米给麦冬遮阴。
产业的发展不只富了种植户,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,拓宽了增收渠道,让合家村的村民们通过务工的方式,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。据介绍,由于当地采用的是无公害有机种植,一年四季都需要精细化管护,因此劳动力需求量较大。每年3、4月份,基地不仅需要工人采收,还要翻土种新苗,最高一天用工需求可达到50多人,一年下来人工支出在10万元左右。
据了解,文化镇种植的中草药材涵盖麦冬、黄精、百部等品种,今年种植面积扩种到500亩左右。“接下来,我们也将探索‘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’的模式,延伸产业链,开发麦冬茶、麦冬含片等高附加值产品。”文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编辑 王晶晶
审核 曾钰洪
编委 李春燕
欢迎广大市民提供新闻线索,来稿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、联系电话,务必确保新闻真实性。投稿邮箱:lpsjb2006@163.com
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温馨提示:进山不带火,入林不吸烟;火种不进山,保森林平安。